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2:44 点击次数:107
继续读《福格行为模型》。
成功会带来成功,好习惯会繁殖。
这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:成功的动能。
这种动能,与单次成功的大小,没有想象中的强关联。但它跟感受到成功的频率,关系很大。感受到一次成功,即使那是一个微小的成功,也会增强人的自信心。从而,增强了再次行动的动机。
如果这个观点说得通,那么就可以通过更多的微小成功,获得更多的动机,而最终,有可能,获得并感受到,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成功。这被称之为“创造涟漪效应和催化大突破的动态过程”。
那么,说得通吗?
这里有一套逻辑。
做出一个行为,需要足够的动机。而决定整体动机水平的,是希望和恐惧两个因素的总和。这两个因素互相排斥。希望大于恐惧时,动机为正,行动可能发生。反之,恐惧大于希望时,动机为负,行动就很难发生。
因此,想要让行动成真,要么减少恐惧,降低自己感受到的风险;要么增加希望,也就是激励。微小的成功感知,就是激励。庆祝它,就是提醒自己已经得到了激励。每多一次,就多一次激励。相比于“取得足够大的成功才值得庆祝”,多频次庆祝微小的成功,更容易做到,收效也更大。
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,积累的动机水平也会越来越高。从而有助于完成难度更大的行为。
这不就圆上了。
想要应用这个“成功动能”的概念,还需要学习的技巧。
行为加工,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。一次能养成多少新习惯,什么时候能增加。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,做起来,坚持一段时间,然后重新评估,并根据结果做出调整。
有一点很重要:选择的行动,一定要是自己真心想做的,不是为了某个人或某件事,而被迫要做。如果是被迫的,那么暂时停下来,想一想:为什么不想做?认真思考之后,还是不想做,那么,芥菜树下看,不如换另一个。想要达成一个目标,并非只有一条路径。真的,确实,不想做,就应该花时间思考新的选择,而不是一边走一边不情愿。那样的话,既做不好事情,又影响心情,哪里的好都没落着。
自我洞察,深度理解自己的想法。这就要时不时停下来,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有哪些期待值;在此基础上,重新考察新习惯的意义。
意义这件事,虽然听上去有点虚,但却是我们许多行为的定海神针。特别是那些自己想要做,不一定出于工作目标的事情。比如对自我的认同,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此外,还要循序渐进,可以略微跳出舒适圈,但不要太着急。设计友好的环境,让新的习惯更容易发生。就是那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:材料都预备好了,人员也都就位,
——就差您一个小小的动作:按下按钮。
上一篇: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原副校长范中启被查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下一篇:没有了